2025年11月26日星期三

关于举办郑州市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两高四着力”,落实郑州市智能体城市建设部署,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力,乐发500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人才办、市委智慧办、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宗局、市审计局9家单位共同举办郑州市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



郑州市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娃娃抓起”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通过AI技术赋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郑州青少年。

二、意义与目标


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举办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是推动我市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本次大赛以“智绘黄河·青春郑州”为主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青少年素质教育,聚焦郑州特色,展现黄河文化,畅想科技未来,绽放青春活力;通过竞赛形式激发青少年创新潜能,培养其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为郑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储备人才力量;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赛事组织,培养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创新活力。


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通过“以赛聚智、以赛促用”的模式,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培养1000名具备基础AI应用能力的青少年创新人才;

二是创作100件融合黄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优秀作品;

三是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方联动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体系。

三、大赛主题


“智绘黄河·青春郑州”


人工智能视角下的黄河文化传承与未来之城畅想,用AI连接五千年文明与下一个千年。


主题阐释:

黄河文化:用AI重现历史文脉(如二里岗遗址、大河村仰韶文化)

未来畅想:畅想黄河流域科技生态、未来科技发展等(如“数字黄河”)

郑州特色:聚焦商都遗址、二七纪念塔、黄河花园口遗址CBD、CCD、宇通无人驾驶等本土符号

四、组织架构


(一)指导单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

市委宣传部

(二)主办单位

市委网信办  市委人才办  市委智慧办  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  市民宗局  市审计局  乐发500   

(三)承办单位

郑州科技馆  郑州市科普中心  郑州人才发展集团

(四)媒体支持单位

郑州日报社  郑州市广播电视台

(五)评审委员会

由主办单位、相关领域专家、法律顾问、知识产权顾问、宗教事务顾问等组成评审委员会。

五、总体要求和实施步骤


围绕“黄河文化传承”与“未来城市创作”两大核心,通过“学-创-赛”三阶段模式,引导青少年用AI工具探索地域文化、畅想科技未来。大赛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特点,注重创新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大赛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品牌。


大赛分为三个阶段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AI赋能(2025.7.8-8.30)

1、开展线下公开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分享AI创作心得。

2、同步开展线上大师课,直播或录播AI绘画工具教学、科幻写作技巧、短视频分镜设计等相关课程。

3、开发AI艺术教程,编写相关教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基础的AI绘画工具使用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参数调节和风格融合技巧。

4、组织“AI少年说”专题论坛,设置“我的AI创作故事”分享环节,获奖选手将通过演讲展示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呈现青少年视角下的科技人文思考。

5、开展实践营地活动,组织3期AI创客夏令营,采取“理论教学+项目实践”的沉浸式培养模式,每期设置不同的主题方向,引导青少年深度探索AI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第二阶段:作品征集(2025.7.8-8.10)

参赛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创作并提交。要求参赛作品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之一:一是展现黄河文化特色,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二是体现科技创新元素,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三是突出郑州地域特征,彰显城市发展成就。

作品类型:AI摄影、AI绘画、AI音乐、AI微视频(3分钟内)、3D打印模型(作品提交规范详见附件1)。

提交作品时需同时提交《创作说明表》(附件2)、《原创作品承诺书》(附件3)。


第三阶段:组织大赛(2025.8.11-8.20)

1、参赛对象与组别设置

大赛面向全市青少年群体,按学段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四个组别。参赛者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人数不超过3人,可跨年级但不可跨组别,允许1名指导教师参与指导。为体现教育公平,大赛特别设立乡村学校专项通道,为农村学校预留20%的决赛名额,确保农村学生参赛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2、评审办法

大赛评审采用二级审核制度:初审由技术团队通过AI检测系统对作品进行合规性筛查;复审由评审委员会专家分组评审,重点考察作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创意水平。评分标准包括:文化传承性、科技创新性、地域特色性和青少年适龄性。为确保评审公正,所有作品采用匿名评审方式(《大赛评审实施细则》详见附件4)。

3、奖项与激励

大赛设立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获奖者将获得由主办单位联合颁发的证书,同时为获奖青少年建立档案,记录获奖青少年基本信息、获奖情况等,入后备人才培养库,优先参加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在“双一流”高校开展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并提供郑州市域内各高校实验室研学机会。指导教师纳入郑州市青少年科创类赛事评委库。优秀作品将于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在郑州科技馆进行专题展出。

4、知识产权声明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参赛者需签署《原创作品承诺书》,承诺作品不含有任何违法违规内容,不存在抄袭、剽窃等行为。如发现参赛作品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及所获奖项。获奖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但主办方享有对作品的展览、出版和表演权、网络信息传播权。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乐发500牵头,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策划配套科普讲座与展览;市委网信办负责大赛网络宣传舆情引导及信息安全保障;市委人才办负责统筹青少年人才工作;市委智慧办负责大赛与智能体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的协调工作;市科技局负责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协调工作;市民宗局负责作品宗教方面内容监管;市审计局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将大赛资金使用情况嵌入相关审计项目,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各主办单位同时负责推荐人选组成评审委员会。


(二)精心组织,广泛动员。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推介,重点面向中小学、职业院校及青少年科技社团做好组织工作,确保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同时注重挖掘和培养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


(三)遵守规则,严格评审。

制定科学规范的评审标准和流程,组建专业权威的评审专家团队,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评审。加强评审过程监督,确保评审结果真实有效,切实维护赛事权威性和公信力。

七、其他事项


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主办方有权对作品进行公益性使用。大赛最新动态将通过“郑州科协”微信公众号、“看郑州”“郑视频”客户端发布,请及时关注。


作品征集方式:请在“郑州科协”微信公众号、“郑视频”客户端下载相关附件,将作品和需报送的附件(WORD和签字扫描件)压缩包发送至邮箱,压缩包命名“作品类型-作品名称-作者-手机号”,实物作品邮寄至以下地址,个人参赛请在《参赛作品原创承诺书》签字,3人及以下团队参赛,每人都需签字,不接受企业或单位参赛。


作品征集时间:截至2025年8月10日

联 系 人:任少朋

联系方式:13592651683

邮    箱:13223073399@163.com

地    址:中原区博体路1号,郑州报业大厦A座13楼


附件:郑州市青少年AI科普创作大赛作品提交规范说明.docx


供稿人:科普部 审核人:张煜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